橘子是很好的中藥材。除橘肉外,它在中醫藥上至少還有五種可用之處:橘葉、橘皮、橘紅、橘核、橘絡,可謂渾身是寶的秋季養生「黃金果」。
橘葉
味辛、苦,性平,歸肝經,具有疏肝行氣,化痰散結,止痛消腫等功效。民間常有用橘葉搗汁加少量藥物配伍內服(或用橘葉搗碎外敷)的土驗方,常常用來治療婦女脅痛、乳癰(乳腺炎)、乳痛及瘕,對於消腫毒有一定的效果。筆者小時候生活在南方,農村有以橘葉為包裹,蒸制糯米糍粑的習俗,這樣蒸出的糍粑清香不膩,老人和小孩吃了也少有食滯、反酸的,想來與橘葉有行氣導滯的作用有關。
3.銀耳潤燥止便血
銀耳又稱白木耳、雪耳,古為宮廷食品,是我國一種著名的食用菌和藥用菌,有「菌中之冠」的美稱。
銀耳自古被列為飲食和養生的「上品」,早在我國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就對銀耳的保健功效有過記載。《本草從新》認為銀耳「潤肺滋陰」。《本草問答》中也記載,銀耳「治口乾肺痿,痰郁咳逆」。清代張仁安《本草詩解藥性注》更記載:「此物有麥冬之潤而無其寒,有玉竹之甘而無其膩,誠潤肺滋陰要品。」中醫認為銀耳性平,味甘淡,無毒,入肺、胃、腎、脾、大腸五經,能清肺中熱、養肺陰、濟腎燥,治肺熱咳嗽、久咳喉癢、咳痰帶血、肺熱胃炎,以及大便秘結、大便下血等。
現代營養學研究也充分證明了銀耳的營養價值,每100克干銀耳中含粗蛋白5克,粗脂肪0.6克,粗纖維2.6克,灰分3.1克,鈣 380毫克,磷250毫克,鐵30.4毫克等。在蛋白質中含有17種氨基酸,絕大多數都是人體必需的。此外,還有多糖和多種維生素等,對人體健康也十分有益。
4.「吃醋」多多也健康
眾所周知,「吃醋」是嫉妒的代名詞,據說它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典故:唐太宗欲將公主賜給身邊最得力的大臣房玄齡,性格倔強的房夫人知道後堅決不允許。於是唐太宗召見房夫人,賜她毒酒一杯說:「如果夫人不答應,就請喝一杯毒酒吧。」結果房夫人取過侍從端來的毒酒一飲而盡。事實上這不過是一個計策,「毒酒」並非有毒,而是一杯「苦酒」,也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醋。念在房夫人如此剛烈,唐太宗答應不再將公主賜給房玄齡,「吃醋」一詞也由此傳頌開來。
由此看來,醋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早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醋是我國自古就有的調味品,公元前1058年周公所著的《周禮》一書中就有釀醋的記載。醋一般以糧食、糖類或酒糟等為原料,經醋酸酵母菌發酵而成,按其原料不同而有米醋、糖醋、酒醋之分。夏天經常吃醋,可殺滅腸道致病菌,有預防腸道傳染病的作用。
醋不僅能調和菜餚中的滋味,增加鮮香,還有諸多藥用。早在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就有用醋來治療疾病的記載,並稱醋為「苦酒」。《本草綱目》裡記載了醋的藥用功效:「大抵醋治諸瘡腫積塊,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殺魚肉菜及諸蟲毒氣,無非取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本草備要》記述:「醋,可除濕散瘀解毒下氣、消食開胃。」相傳清代乾隆皇帝每晚臨睡前也會飲一杯醋,作為長壽的「御方」之一,頗有療效。
女子常「吃醋」,氣血調暢美容顏
中醫認為酸入肝,肝主血。許多婦科病由肝經不舒引起,醋味酸,專入肝經,能增強藥物疏肝止痛作用,並能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散瘀止痛。「醋制」是中藥炮製中重要的炮製方法,中醫臨床常用醋與各種藥物共製,如常見的婦科用藥如醋柴胡、醋當歸、醋白芍等,治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婦科疾病。具體的驗方,如將香附分成三份,分別用鹽、醋、黃酒浸泡,制丸內服,可調經止痛。將地榆50克(燒炭),米醋50克,以水共煎服,適於血熱月經過多、血熱崩漏。又如《增訂經驗集》記載有治療赤白帶下的藥方:「貫眾一個全用,刮去皮毛……以米醋蘸濕,慢火炙熱,為末,空腹米湯飲下,每服二錢。」治濕熱引起的婦女赤白帶下,諸藥不能得效者,用此屢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