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叩首法」防治頸椎病--傳統禮儀中的養生秘密
如今,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了,人們在不斷提高工作效率、事倍功半創造價值的同時,身體部件也在悄悄地加速著老化。原本屬於中老年人的頸椎病,不知不覺糾纏上了年輕的白領一族。一旦得了頸椎病,真讓人苦不堪言,可是手術治療太貴,戴上「頸托」太麻煩,吃藥打針見效慢,稍一加班又復發,如何是好?
頸椎病急性期,當然要聽從醫生的醫囑加以治療,以迅速減輕疼痛等症狀,不過更重要的在於平時的鍛煉。信不信由你,有一種鍛煉方法簡單易行,天天在家都可以練習,不花錢,不痛苦,這就是「叩首法」,即俗話說的「磕頭」。
叩首在中國是古禮,祭祀天地祖宗,晉謁君長父老,乃至平輩同儕之間會面,都須施以不同的叩拜之禮。其實,跪拜磕頭的動作一直被道家作為導引術的一部分。《周禮·春官·太祝》中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所謂「稽首」,就是人跪下後,雙手著地,磕頭及土,再停留一段時間,此系拜禮中之最重者。所謂「頓首」,則引頭至地,稍頓即起,為拜禮之次重者。所謂「空首」,是雙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乃又次者。這三拜屬「正拜」,其餘幾種均是正拜的變通,磕頭時身體起伏幅度較小,額頭井非必須觸地,或者僅僅俯身屈膝,拱手作揖即可。
中醫認為,工作高度緊張、每天蜷縮在電腦前的白領一族,雖然精神極度疲憊,運動量卻十分缺乏,肢體長期處於僵硬狀態,所以氣血瘀滯,不通則痛,痛則筋脈拘攣,於是出現諸如頭痛噁心、脖頸強直、手臂麻木、指端冰涼等多種不適,也就是頸椎病的典型症狀。既然氣血不通,治療和鍛煉當以疏通氣血,伸展經脈為主。
觀察證明,跪拜磕頭動作有通經活絡、疏通軀幹部氣血的作用。「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這句老話不止是告訴人們虔誠孝順可以長壽,也道出了堅持導引鍛煉可以強身的道理。每天睡前通過磕頭動作放鬆肢體,可以促進背部血液循環,舒展肩頸部緊張感,長期堅持還可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
8.蘇東坡緣何搓足心--湧泉穴防病又強身
宋代大學士蘇東坡以其《前、後赤壁賦》流芳百世,他在養生上也同樣見地深刻。有這樣一則趣事:某天蘇東坡的好友佛印和尚見他專心致志靜坐導引摩足,旁若無人,便開玩笑說,大名鼎鼎的蘇學士,竟也學我們出家人坐禪修煉麼?蘇東坡隨口占出一首詩,回答說:「東坡搓足心,並非學觀音。只為明雙目,世事看分明。」
為什麼蘇東坡要搓足心來保健呢?在足底有一個重要的穴位--湧泉穴。這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井穴」在經絡學中是很重要的,它的意思就是經絡由此而出,為所屬經脈的源頭,例如湧泉穴就是腎經的源泉)。湧泉由其名而知其意,即如泉水般外湧,生命之力不息,亦如泉水湧入溪流江河般,其所生之氣可灌注週身諸脈。
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傳統中醫養生學認為,按摩湧泉穴可以培補元氣,振奮人體之正氣,調整臟腑之功能。民間有「寒從足入」、「溫從足入」之說,按摩湧泉穴等足底穴位可以起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歷代醫家、名人十分推崇。
蘇東坡的湧泉穴保健按摩法是從哪裡學來的?據他所著的《仇池筆記》記載,揚州有位長壽的武官注重保健按摩,他曾在氣候潮熱、瘧疾和各種傳染病橫行的兩廣地區當官十多年,從來不吃藥,也沒有感染過疾病,年紀大了依然面色紅膩、腰足輕快。這位武官健康長壽的秘訣,就在於經常按摩足底的湧泉穴,「每日五更起坐,兩足相向,熱摩湧泉穴無數,以汗出為度」。蘇大學士十分羨慕,於是效仿其按摩法,果然見效,忍不住在文人墨客中推廣開來。
湧泉穴如何尋找?這個穴位在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接處。自我按摩方法很簡單:端坐後保持軀幹正直,將一足蹺起,可以看見足底有一凹陷,只要搓腳心時將這個凹陷處的靠近腳趾的一側全都揉到,就一定可以按摩到湧泉穴。
9.「皮膚按摩」緩解五種常見不適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西醫認為皮膚具有呼吸、散熱、代謝等多種功能。中醫理論中,皮膚的生理功能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