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養生」。人們常說「春捂秋凍」,為什麼呢?就是要「捂」著點,穿衣服多穿點,出去春遊,讓陽氣生長。這是春天養生的指導思想,那下面我們就要從不同的方面告訴大家該怎麼做。
春天養生重點臟器為肝
中醫理論中,春天對應的臟器是「肝」,主氣是「厥陰風木」,大家可以看春天的風不同於秋天的風一派凋零肅殺之象,而春天的風泛泛乎萬物將生之象。但是「風」 為百病之長,所以我們春天也要防風。這也是「肝」的形象,為「木」相,中醫講「木曰曲直」,肝是「將軍之官,謀略出焉」,它的作用就是「調達」和「疏洩」 全身氣機和氣血津液,像將軍一樣統領全軍。但是它也有「太過」和「不及」兩個方面。
「疏洩」太過就是我們平時講的「肝火旺」(實性的)或者「肝陽上亢」(虛性的);「疏洩」不及就是我們平時講的「肝氣」鬱結。可能有人在春天「發怒」了,或者由於某事「心情不好」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情緒的排遣,有「怒氣」或者「怨氣」一定要找個地方發洩出去,不能憋在心裡。
上面說的是「情志」的問題,下面我們來談談「飲食」的問題。
春天養生之飲食
上文說了春天要「養生」,要「疏洩」,要防止「肝火旺」和「肝氣鬱結」,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吃東西主要要少吃「酸」味的東西,多「辛甘」味,食物當以「性」 平之物為主。為什麼呢?因為「酸」味的東西具有「收斂」的作用,它會收斂肝氣;而「辛」味的東西具有「散」的作用,「甘」的東西具有補益的作用,他們相合可以奉養和疏洩肝氣。所以,中醫最有名的疏肝藥就是辛散之「柴胡」;最有名的酸收之藥就是「白芍」。
上面我們講的是「平人」的飲食,就說是身體基本正常,沒有什麼大病的人應該遵循的飲食規律。那些平時就「肝火旺」的人,就不能繼續「辛甘」了,否則會增加一些疾病的風險(如高血壓),這樣的人就可以稍微進食一些「酸收」之品。平時「肝氣鬱結」的人就要加強「辛甘」之品了。
說完了道理,我們講一些食物希望對大家有用。辛散疏洩的食物,如蔥、蒜、竹筍、蝦、雄雞、海鮮、陳皮、茉莉花茶、谷芽、洋蔥等;平肝酸收的食物,如烏梅、山楂、菊花茶、馬蘭頭、苜蓿等。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用。有一個指導原則:食物盡量以春季時令菜蔬為主。
附:春來趁早疏肝氣,莫學紅樓「郁」美人
現代人壓力大,難免鬱悶的事兒多,北方人常謂之「肝郁」。不過從中醫上來講,這「肝郁」還真跟肝有關係!
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曾提出「司疏洩者,肝也」。肝主疏洩的內涵實質,在於保持全身氣機的流暢,調節人體精、氣、神、血、水的正常運轉。中醫認為,人的精神心理活動與肝臟的功能有關。如果肝氣不疏,鬱結不暢,不僅會導致一個人經常生氣發怒,情緒失控,還會因氣血瘀滯不暢引起週身氣血運行紊亂,其它臟腑器官受干擾而導致疾患發作。
還有的朋友在玩笑間把那些終日悶悶不樂、喜怒無常的女同事叫做「郁」美人。說到「郁」美人之典型,不得不提起《紅樓夢》裡多愁多病的林黛玉。「黛玉每歲至春分秋分之後,必犯咳嗽」,卻較少注意到她的另一病機:終日的尋愁覓怨,肝郁化火,「木火刑金」,這也是導致她的宿疾常發的禍首。書中寫黛玉「六脈皆弦,因平時鬱結所致」、「左寸無力,心氣已衰,關脈獨洪,肝邪偏旺。木氣不能疏達,勢必上侵脾土,飲食無味,甚至勝所不勝,肺金定受其殃。氣不流精,凝而為痰;血隨氣湧,自然咳吐。理宜疏肝保肺,涵養心脾。」因為肝氣不疏影響了脾胃運化,水谷化生無源,身體抵抗力下降,必然易生疾患。「悲極傷肺」,林妹妹為情所困,天長日久氣陰兩虛,虛火迫血妄行,終成肺癆,可惜治療無效,「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肝喜疏惡郁,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氣發怒,往往是因為肝氣瘀滯不暢,引起週身氣血運行紊亂,其他臟腑器官受干擾而導致疾患發作。「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