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平時就「心火旺」的人,也可以配少許「苦」味之物,並配以「引火下行」的東西。
說完了道理,我們講一些食物希望對大家有用。夏天適合的食物,如大蔥、龍眼肉、山楂、西紅柿、蓮子銀耳粥、引火下行的大蒜、還有當作調料使用的「桂皮」也具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剛才說到炙甘草也可以當作煲煮的調料使用等。還有一個重要的調料--「姜」,老百姓常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需要提醒的是,此處的「生薑」而不是「乾薑」,雖其為一物,但性味截然不同。還可以吃西瓜,除了瓜瓤,大家可以試試吃瓜皮:將西瓜的青皮削去,將白皮過沸水焯一遍,切絲,用糖和陳醋涼拌而食。炎炎夏日,頗有清暑之趣。
4.《黃帝內經》四時養生之秋「收」--肺
二十四節氣之秋三月時令,自上年「立秋」後起,「立冬」止。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秋天養生的關鍵--「養收」
秋天叫容平,這個時候萬物經歷了春夏的生長繁茂已達極至,需要開始肅降收殺以準備冬天的養精蓄銳,正所謂「物極必反」,陽極轉陰矣。這個時候果實成了,樹葉落了,「化做春泥更護花」,天干物燥,一派肅殺之象。此時人體之氣也順應大自然的規律開始收殺肅降,「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所以這個時候就是順應秋氣,養「收」之道。
俗語「春捂秋凍」,又何道理?春天要「捂」著點,是要穿衣服多穿點,讓陽氣生長,那秋天則要少穿點,讓人體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肅殺和秋涼,秋涼更容易使人體氣血收肅。這是秋天養生的指導思想,下面是我們不同方面的行動探討。
秋天養生重點臟器為肺
中醫理論中,秋天對應的臟器是「肺」,主氣是「陽明燥金」。這裡簡單解釋一下:「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四聖心源 六氣解》)同時,中醫認為大腸與肺相表裡。大家可以看秋天的風不同於春天的風泛泛乎萬物將生之象,而秋天的風一派凋零肅殺之象。秋天要防「燥」。這也是 「肺」的形象,為「金」相,中醫講「金曰從革」,肺是「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它的作用就是像一個國家的丞相一樣輔佐君王,治理和調節全國。
「肺」 氣不足,則其主氣、司呼吸的能力下降,這個呼吸本來是要生成宗氣以資元氣的,但是現在虛了,那人整個一身就萎靡不振了。有的人老睡不醒,或者塌腰駝背,走兩步就氣喘噓噓;另外肺氣還要生成衛氣保護我們的身體,衛外為固,肺氣不足的人動不動就出汗,或者容易感冒,這也是肺氣虛的表現。補肺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中藥就是黃芪。並且有一個經典方藥--玉屏風散:
防風(30克) 黃芪(60克,蜜炙) 白朮(60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用水一盞半,加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後熱服。(現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禁忌:若屬外感自汗或陰虛盜汗,則不宜使用。
說了「肺主呼吸」,那我們再說說「肺」主肅降的問題,這個肅降的反映主要是在水液代謝上。《黃帝內經》裡,對於水液代謝運行的調節道路是這樣描述的,胃消化水谷之精微經過脾陽的發散作用上升到肺,然後肺氣通調水道,下輸到膀胱。那肺氣不肅降了,這個水液下不去,就成痰了,所以我們一感冒,首先就是喉嚨痛,痰多,這個就是肺的肅降作用受到了損傷。另外這個肅降作用也表現在大便方面,肅降不及也會便秘。這些都是肅降不及的表現。
5.《黃帝內經》四時養生之冬「藏」--腎
二十四節氣之冬三月時令,自「立冬」後起,「立春」止。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