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口中的五味,實際上就是各種口腔異味,中醫常通過這些小的身體變化來診斷疾病。比如口甜吧,就是口中自覺有甜味,可見於平時喜歡吃甘肥厚味,愛口渴、容易餓的病人,中醫認為這些人屬脾胃濕熱。《素問·奇病論》說: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轉為消渴。”
臨床上還有一種脾胃氣陰兩虛而口甜的,多見於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亂患者。
如出現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饑,或唇舌生瘡、大便干結,舌紅苔燥,脈數有力等。治宜清脾瀉火。可選用瀉黃散膠囊或清胃散膠囊。如見口甜而干、氣短體倦、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時干時軟。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養陰。應選用養胃舒膠囊和香砂六君丸合用。
當口中常有酸味時,多是因為肝熱上犯,或肝熱乘脾,宿食停積所致。口酸多見於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
如出現口中發酸、嘈雜吞酸、食少納呆、噯氣、脅肋脹痛,舌淡苔薄、脈弦。當以疏肝和胃為治,可選用調胃舒肝丸或沉香化氣丸。如見口中發酸,或噯氣酸腐、納呆惡食、脘腹脹滿,當選用保和丸與左金丸同用。
出現口鹹症狀時,中醫一般認為是腎陰不足,虛火上浮所致。也有腎陽不足之人也容易出現口鹹,中醫說:鹹者腎之味也。就是說口鹹多見於腎虛的人。西醫臨床上神經官能症、慢性腎炎、慢性咽炎、口腔潰瘍容易出現口鹹。
如見口中自覺有鹹味,有時伴有鹹味痰涎排出、咽干口燥、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夜寐不安、多夢盜汗、小便短赤,當以養陰益腎的治療為主,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或大補陰丸。如口鹹者,還有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的話,可以選用金匱腎氣丸。
對口 淡,中醫一般認為是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所致。西醫多見於消化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鋅缺乏症。如果發現患者自覺口內淡而無法嘗 出食物滋味,伴不欲飲食,神形疲憊,短氣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中醫會以健脾益氣,芳香和胃為治,多選用參苓白術散或香砂六君子丸用藿香煎水送服。如 見口淡黏膩,惡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濕阻脾胃症狀。治多宜以芳香辟濁,化濕醒脾,可選用藿樸夏苓丸。
出現了口臭,中醫一般認為是胃內飲食停滯、濁氣上逆所致。西醫多見於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齦炎、口腔潰瘍、齲齒、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
對於 現代人較常見的“口臭”現象,中醫也會根據不同情況來診治。如口渴飲冷、口舌生瘡糜爛、牙齦赤爛腫痛、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的人,當以 清胃洩熱為治,可選用黃連上清丸。如見口氣腥臭,胸痛胸悶、咳嗽痰黃黏稠,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的人,當以清熱宣肺為治,可選用復方魚 腥草片。如見口中酸臭,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大便溏薄或瀉下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苔厚濁膩,脈滑的人,當以消食化積導滯為治,可選用保和丸或木香檳榔丸, 聯合服用或二者選一。
除了 以上五種味覺外,中醫辨證中還有一種味覺叫“口膩”。當你的口舌黏膩,滯澀不爽,甚至食不知味時,中醫認為這就是“口膩”。一般與寒濕困脾和濕熱中阻有 關。西醫臨床上常見於感冒、支氣管擴張過量或長時間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同時,過食肥甘厚味也會影響脾胃消化功能,出現口膩的感覺。
如見口中黏膩、口淡不渴、不思飲食、胃脘滿悶、肢困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當以健脾利濕為治,可選用平胃丸。如見口中黏膩滯澀、口氣穢濁、食不知味、口干不欲飲、脘腹脹滿、胃納減退,舌紅,苔黃膩,脈滑,當以清熱利濕為治,可選用甘露消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