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個病證名叫“痰迷心竅”,又稱痰阻心竅、痰蒙心包。指的是痰濁阻遏心神,引起意識障礙。出現神態模糊、精神抑郁,或舉止失常、喃喃自語,或昏倒於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鳴有聲等臨床表現。本病多由濕濁內留,久而化痰,或情志不暢,郁而生痰,使心神失其清明所致。
然而,就是這個“痰迷心竅”在中西醫交流的年代卻遭遇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尷尬。
著名 的文學家和翻譯家賽珍珠就曾把它翻譯成了“一口痰在心口的地方迷失了方向”。這句話在學醫的人看來,的確有很大的問題。心,是循環系統的;痰,是由呼吸道 產生和排出的,痰怎麼會迷失在心口的地方呢?如果一位備受人尊崇的“中國通”也會出現如此問題,更何況那些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的所謂“文化傳播者”了。
諸如 把中醫術語“白虎歷節”(關節腫痛)翻譯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把“五髒六腑”翻譯為“五個倉庫和六個宮殿”;把“帶下醫”(婦科醫生)翻譯為“躲在裙 帶下的醫生”;更有甚者,將明明是人體的一個穴位名稱“公孫”,居然將其譯為“爺爺和孫子”?這樣的中醫翻譯也難怪讓外國人鬧不明白“中醫究竟是怎麼回 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