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具有主宰人體五髒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明代張介賓的《類經》中就說: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而應萬機,髒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靈樞·大惑論》中也說:
“心者,神之捨也。”
即言人體之神藏於心。注意,這裡的心主神明,心藏神,這個“神明”這個“神”,可不是什麼供人們膜拜的神明,而是真真切切存在於我們身體內,主宰著我們自己生命活動的,中醫的“神”。
中醫 所謂的“神”,通常是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而出現的,它包括了在大腦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髒腑、經絡、營衛、氣血、津液等全部身體活動功能及 表現。如果說一個人“失神”,也就是神氣渙散了,就會出現諸如病人在疾病的後期表現出的目光散亂、神思恍惚、言語不清、面色無華、氣息不順、肌肉瘦削、二 便失禁等。這就表示這個人的五髒機能已經紊亂,疾病較難治療,預後較差,離死也就一步之遙了!還有的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轉佳,目光轉亮, 語言不休,相見親人;或病至語聲低微斷續,忽而清亮起來;或原來面色晦暗,突然顴赤如妝(像胭脂,但是很浮);或原來毫無食欲,忽然食欲增強。中醫認為這 是露出一時“好轉”的假象,就是我們常說的“殘燈復明”、“回光返照”,這叫“假神”,是陰陽即將離絕的危險的時候。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
“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這就 是後來民間“魂飛魄散”這個成語的由來,其實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講“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用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的樣子。文中說“心之精爽, 是謂魂魄”,而中醫學認為“神”的一切活動都由心來主宰,叫“心主神明”,所以在中醫學中“魂”、“魄”均屬神的范圍。“魂”是指在“神”的指揮下的一種 快速反應,亦步亦趨的低層次的精神活動——常和睡夢有關。而“魄”是指與生俱來的一些本能活動和感覺功能——比如感覺,用熱水洗手覺得燙等。
一個人神氣渙散了,沒有了夢境沒有了感覺,就是所有的精神活動不存在了,中醫認為是“神、魂、魄”和肉體的分離了,即使有呼吸有心跳,那麼此人還算有生命嗎?
所以中醫所言的生,不是單純的呼吸和心跳,是“有神”的生,有尊嚴的生,有質量的生。而讓我們能生的“有神”、“有尊嚴”、“有質量”的基礎就是心藏神功能的正常。
心主 宰五髒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運化、肝之疏洩、腎之封藏、胃之受納、小腸之化物、大腸之傳導、三焦運行津液與元氣、膀胱之氣 化、膽貯存與排洩膽汁以及四肢之屈伸、軀干之俯仰、目之視物、耳之聞聲、口之攝食、舌之感味……人體所有生理活動,無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進行的,若心 神正常,人體各部分的功能互相協調,彼此合作,則身體安泰,反之若心神不明,人體各部分得不到應有的協調和統一,各自為政,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生命。 比如心神不足則精神恍惚、失眠健忘,常常是提筆忘字、張口忘言;熱擾神明則會出現神昏譫語;痰迷心竅多致舉止失常或不省人事;痰火擾心更可怕——神志狂 亂,登高而呼、棄衣而歌、呼叫罵詈(li,責罵),不避親疏。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可見心神之明與不明,直接決定著生命的存與亡。
正如前文中那個“魂飛魄散”的例子所講,心還主宰著人的心理活動。雖然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由五髒共同完成的,如《素問·宣明五氣篇》告訴我們: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但心無疑是主宰者,也是其他情志的發生之處。張介賓《類經》中說:
“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意志,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在日 常生活中,無論是很生氣、很悲傷或者是很憂郁,一旦被詢問起來的時候,人們往往怎麼答?——“傷心了”,對了,人們不是說“我思念誰了”,“我生某某的氣 了”,而往往直接說:“傷心了”,只有心才能表達出一切精神活動層面的感情,它是七情發生之處,是驅動意志活動的始發者。
再看 看現在的器官移植,不管是角膜、腎髒甚至是心髒,都可以換到另一個人的身上,甚至還可以使用動物的器官進行移植。所以,西醫裡的心髒絕對不是中醫所指的 “心”,只不過是翻譯相同而已。因為中醫裡的心是主神明,是藏神的,心統領著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掌管著人的記憶,這樣的心,能換嗎?器官移植裡換的僅 僅是西醫的髒器,不是中醫所指的髒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