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
——《類經·藏象類》
在日 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都聽到過這樣的話:“哎呀,難受死了,五髒六腑都在痛”,“今天過節,買點肉祭祭五髒廟”;武俠小說中也有寫到某人傷勢嚴重時,會出現 “五髒俱損”、“五髒六腑皆已移位”、“正中心脈”的描述。那麼,這裡我們聽到或者是看到的“五髒”、“六腑”到底是什麼樣的組織器官呢?中醫就只有十一 個組織器官嗎?
“五髒六腑”這個提法源於中醫的藏象學說,所謂藏象學說就是以研究髒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中心,結合髒腑與形體、官竅的關系,以及髒腑和自然界關系的學說。
“藏 象”一詞,最早見於《素問·六節髒象論》篇。藏,本意是隱藏,因為我們的內髒都隱藏於軀體之內,所以在這裡暗指隱藏於體內的髒器。象,有兩個含義,一指髒 腑的解剖形態,“象者,像也。論髒腑之形象,以應天地之陰陽也”就是把髒腑的解剖形態和自然界的事物做一類比,將其形象地描繪出來。如《醫宗必讀·改正內 景髒腑圖》中描述的“心象尖圓,形如蓮花”,講的就是心髒的樣子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另外,“象”也是指髒腑的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征象。王冰注《黃帝內 經·素問》說:
“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
“象”就是指髒腑情況在外的反應。例如,肺藏於體內,是髒;而呼吸是其生理功能,咳嗽、氣喘則是病理現象。所以我們就可以說,呼吸、咳嗽和氣喘都是肺這個“藏”的“象”,通過對這些“象”的觀察,就可以推知內在髒腑的狀態。簡言之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內在本質,兩者結合起來就叫做“藏象”,現今也有的書本中將其寫為“髒象”。髒象是人體系統現象與本質的統一體,是人體髒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於外的征象。
“所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素問·五髒別論》
“髒腑”一詞,是中醫對內髒的總稱。髒,代表的是化生和貯藏“精氣”的內髒,這裡中醫所指的精氣,就是所有對人體有用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是構成人體基本物質的總稱。髒正是生成和儲存這些人體基本物質的地方,包括肝、心、脾、肺、腎,合稱“五髒”。
腑通 “府”,有府庫之意,代表的是接納和傳輸人體水谷精微和糟粕的內髒,中醫裡的水谷精微又稱“谷氣、食氣”,是指我們日常飲食中所提供、可被人體吸收利用的 所有營養成分,腑就負責向身體各處輸送這些營養的任務。包括膽、胃、小腸、大腸、三焦和膀胱,合稱“六腑”。大家請注意了,從形象上看,五髒屬於實質性的 髒器,而六腑屬於官腔性器官。
中醫 的“髒”、“腑”強調的是實用價值而並非外貌特征,也就是說,中醫的一個“髒”對應的並不僅僅是西醫中同一名稱的某一器官,而是涵蓋了西醫好多組織器官的 某一個甚至幾個系統的功能。中醫所講的“五髒六腑”代表的絕不僅僅是十一個單純的髒器,而是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的一套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系統, 因此,將中醫的“五髒六腑”簡單地理解為西醫中具體的組織器官,實非明智之舉。
可是為什麼時至今日,仍有那麼那麼多的人將這兩者混為一談呢?我想這裡面翻譯有很大問題!
翻譯誤導了世界。
大家 都知道,最早存在於我國的是傳統醫學,也就是中醫,所以,中醫學中的“五髒六腑”,即肝、心、脾、肺、腎系統是一直存在的,古時候的醫家們自然按照這五個 系統所主的功能來看病開方。後來,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洋醫”逐步走進了國門,湊巧的是(完全可以這麼講)在西醫系統中也存在著“肝”、“心”、 “脾”、“肺”和“腎”(確切地說是liver、heart、spleen、lungs、kidney),但要知道,中醫和西醫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兩個基 礎上的,中醫的基礎是古代哲學,西醫的基礎則是現代解剖學,所以中醫的五髒系統是“模糊的”、“能與形態統一的”、“與大自然相應的”(五髒對應五方、五 季),甚至於“有感情的”(五髒對應五志),而西醫的五髒則是“定位明確的”、“獨立的”、“客觀的”,這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可是無奈,最初的翻譯 家們並沒有像翻譯元素周期表的元素一樣選擇音譯、直譯,而是選擇了意譯的方式。把“liver”翻譯成“肝”,把“heart”翻譯成“心”,把 “spleen”翻譯成“脾”,把“lungs”翻譯成“肺”,把“kidney”翻譯成“腎”,於是,中醫的五髒就這樣稀裡糊塗地對應成了西醫的髒腑, 從此中醫也從此拉開了“被誤解與被損害”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