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血液就像江河水一樣,長年不息地奔流回轉至身體中的各條小支流來濡養我們,而大的河流邊我們常會修築一些水庫用來儲水,調節干旱時節的水源供應,減少水資源的流失浪費。人體內也有這麼一個儲存血液、調節血量、防止血液無故流失浪費的“血庫”,她就是肝。
中醫 認為肝可以將一定的血貯存於肝內,以供身體各部分活動時所需,另外,它還能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對恆定的, 但隨著我們每天活動量的增減,情緒的變化,以及外界氣候變化的影響,身體各部分的血量也隨之有所改變。比如吃過飯後,身體的血液就會集中到腸胃去幫助消化 食物,人們就會覺得懶洋洋的不想動,這便是午飯後“困覺”的原因了。《素問·五髒生成篇》說“人臥血歸於肝”講的就是人在靜止狀態下,血液分布在四肢的就 會較少,大多都回到肝這個“血庫”裡面待命去了。
至於情緒的波動帶來血量的變化那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形容一個人生氣了,我們都會怎麼說?——“臉紅脖子粗”,為什麼會臉紅?脖子粗?是因為氣血上湧,都到了面部,致使血脈暴張,才會顯得臉紅,脖子也變粗了。
另外 就是季節變化。夏天的時候,烈日炎炎,血得熱則行,面色大多顯赤紅,而到了寒冬,萬裡冰封,血得寒則凝,面色則多顯白。由此可見,當人的身體活動劇烈,情 緒激動時,把儲存的血液向機體外周輸布;當人體處於安靜休息狀態,情緒穩定時,將多余的血液收攝回來,這就是肝的調節血量的功能,當然,這一功能是以肝的 貯藏血液為前提的。
如果 肝髒有病,儲藏的血量減少,那麼受其濡養的髒器以及人的身體就會出毛病,比如肝血不足會出現兩目干澀昏花。有些人人到中年,眼睛看東西也模糊了,很干澀一 點水分也沒有,民間說“四十四,眼長刺”,就是形容這種干澀的不適,通過剛才介紹的肝髒藏血功能,我們用補肝養血的中藥來調節此病效果不錯。
這裡 我們來談談干眼症。當眼睛干澀、有異物感、燒灼感;出現視物模糊、視疲勞、畏光、視力波動,以及頭痛、煩躁、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不能耐受有煙塵的環境 等情況時,中醫稱為“白澀症”或“干澀昏花症”。這常見於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的虛火上炎者,或長期閱讀、佩戴不合適的眼鏡、空氣污染等刺激所致。此外,老 化也是致病因素。目前,干眼症的治療西醫主要以對症和局部用藥為主,多采用人工淚液替代物來改善臨床症狀,對潛在病因未予治療,尚不能從根本上取得治愈效 果。實踐證明,反而中藥對干眼症有更好的療效,比如我們常用的菊杞明目茶、百合麥冬紅棗粥等一些食療方法。
當血 不能濡養筋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想一下睡覺壓了手腳的麻木是何等的痛苦,所以筋脈氣血不通暢是很難受的。《黃帝內經》有“筋痺”一病,乃因人體正虛,風寒 濕熱之邪客於筋脈,或外傷於筋,或痰濕流注筋脈,氣血閉阻,致出現筋急拘攣、抽掣疼痛、關節屈曲不利、腰背強直、步履艱難的情況。本病多在春季發病,發病 年齡以中老年居多。凡筋脈痺阻,以屈而不伸、筋攣節痛為主症者,均應屬本病。對應西醫的坐骨神經痛、肩周炎、頸椎病以及一些創傷、慢性勞損等因素引起的肌 腱粘連而活動不便的病症,都屬於身體的血不能濡養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