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生活中發現,很多人知道草藥,卻不知道膏方為何物。因為大多數人只喝過煎熬的草藥湯,沒有吃過膏方,所以他們不知道。這也不奇怪。因為在過去,膏方是宮廷裡的專用藥膳,大戶人家也少見,窮人更是吃不起。
其實,中藥的名目也是很繁多的,不只是湯藥一種。中藥也有不同的形態,細分起來可分為丸、散、膏、丹、湯,其中的膏就是我們本書主要講的內容。
中醫中的膏方是一種將中藥飲片反覆煎煮,去渣取汁,經蒸發濃縮後,加阿膠、龜板膠、鱉甲膠等膠性藥物來收膏,再加糖或蜂蜜製成的半流體稠狀劑型。《說文》解釋說:「膏,肥也。」意指濃稠的糊狀物,特性凝而不固,常借指物之精華,故蘊含有滋潤、緩和、潤澤的意思。
雖說膏在我們理解起來就是長得像麥芽膏一樣的東西,但幾千年的中醫文化流傳下來,它也是經過了幾個時期的研製才形成對人體有滋補,甚至可以防病治病的神奇膏方。
膏方 的使用是很有歷史的,早在漢代醫聖仲景時代,名醫方士以辨證論治為基礎,使用膏方來治療某一病症,膏方製作技術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後來到了隋唐時期,專事 研究草藥的方家把膏方研製當做一門專業技術進行攻關,一直到宋元時期,膏方研究得到蓬勃發展,這一時期,達官貴人研製膏方都是在滋補思想指導下以延年益壽 為目的;明清時期,膏方研製以冬令進補思想為主,還把膏方與命門學說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膏方理論思路;到了近代,膏方主要作為疾病後期調養的食品在宮 廷中流行。
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加,膏方成為現代人滋補身體以及調理疾病的靈丹妙藥。這些不同時期的膏方流轉史說明了膏方不同尋常的身世,小小膏方始終挾帶著一種氤氳的貴氣。這也使得膏方在很多人看來十分神秘和神奇。
儘管當時古人研製膏方只是為達官貴人服務,但隨著膏方在坊間的流轉,許多秘製膏的方方法還是為一些醫家所掌握和研用,慢慢普及開來。特別是二十四節氣理論、健康飲食思想、《黃帝內經》養生觀在民間的推廣,膏方的使用有了很大的社會文化背景。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膏方研究和製作沿革至今,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沒有被淘汰?除了膏方不同凡響的滋補和保健作用,還因為它週身散著發一種富貴之氣、吉祥之氣以及來自大自然的靈氣。
唐博祥
2011 年 5 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