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歸祛濕膏】
1.水煎藥:藿香100克、炒薏米150克、白朮150克、乳香90克、沒藥90克、當歸90克、川芎90克、白芷90克、絲瓜絡150克、扁豆花100克、羌活60克、絡石籐100克。
2.成膏藥:鱉甲膠100克、鹿角膠100克。
3. 調味藥:蓮子100克、藕粉(市售,無糖)100克、薑汁120毫升、荊花蜜100克。 4.製作方法:將水煎藥煎煮2次,每次煎出300毫升藥液;將鱉甲膠和鹿角膠一起加入200毫升水中,放入蒸鍋蒸熟烊化;然後將水煎藥液同烊化膠混合攪 勻,並加入薑汁、藕粉、蓮子一同上火熬煮15分鐘,放溫後,再加入荊花蜜和勻,放入潔淨乾燥的器皿之中,存放於冰箱。此為一個月左右的膏滋量。
5.用藥加減原則:口乾舌燥,加麥冬、蘆根、生地;手腳心發熱汗出、加知母、丹皮、胡黃連;腹脹、食慾不振,加雞內金、枳殼、厚樸;週身酸痛、足跟疼痛,加木瓜、威靈仙。
6.服用方法:溫水兌服,一次2匙(約10毫升/匙),頭兩周早、晚飯後各一次,第3∼ 4周內,於中飯後服用1次,之後隔一日的中飯後服用1次,連續服用4∼ 6周。
7.功效:祛濕健脾,活血通絡,適合筋脈失養伴濕邪內停所致的肩頸痛患者。
8.注意事項:陰虛有熱體質者使用本方時需添加養陰清虛熱之品。
一個暑天的下午,接近下班的時候,我接診了一位患者——黃老師。黃老師跟我道歉,因為她要上課,平時實在沒時間就醫,所以不得不在醫院快要下班的時候趕緊來看病。
原 來,黃老師是附近中學的語文老師,她描述自己的病情時說自己當教師已經有將近 20 年的時間了,自從生完孩子再回學校工作,她就時常感到肩膀部位僵硬脹痛,到了夏天,熱一點的時候還好,一到梅雨季節,症狀就立馬加重。一周前一個雨天,因 為一些事和人鬧得有些不快,生了一肚子悶氣,結果肩膀痛的症狀又再次襲來,而且疼痛比以往更加嚴重。這兩天不知怎麼回事,飯也不想吃了,小腿肚還有點腫 脹。
我問 黃老師:「你生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剛好也在夏季呢?」黃老師回答說:「是啊,唐大夫,您怎麼知道的?」於是我便跟她解釋了我的判斷緣由。我推測,黃老師坐月 子時肯定著了風,沾了濕邪,我們都知道風性善行而走竄,而濕性黏滯,人的肩頸部位最容易進風,時逢濕悶熱的暑天,濕邪和風邪侵襲人體,正好停留在肩頸的部 位。年輕的時候覺得這沒什麼,休息幾天就沒事了,但時間一長,肩頸酸痛已經造成頸部肌肉痙攣,頸椎變形,壓迫神經而引起疼痛。
黃老 師一時氣急,雖說沒有和人起多大衝突,但卻把悶氣憋在了心中,影響肝氣的疏洩,造成氣滯。氣不通順使得氣機運轉不利,加上濕邪仍然潛伏體內又遭逢外邪趁虛 而入,所以腿部浮腫,老師需要經常站立,保持上半身僵硬的姿勢,則濕邪走下,自然浮腫在下肢,又因肝木克脾土,自然食慾不振。
我先給黃老師開了一周的湯藥,目的是舒解鬱怒,祛濕開胃。一周後,黃老師複診時已面色紅潤,神清氣爽,我便建議給她開個膏方劑,趁肩膀痛脹問題發作的季節趕緊逐邪外出,活血祛暑。黃老師見膏方雖然製作一次較費時,但卻不用天天煎藥也就欣然接受了。
我給黃老師開了芎歸祛濕膏,由於黃老師筋脈失養導致的肩頸痛十分突出,需緩解疼痛、舒筋通絡,相對來說治療暑濕就變得次要了,於是我去掉了水煎藥裡的藿香、薏米、白朮和白芷,加上了荷葉、紅景天、木瓜、威靈仙等。
當黃老師再次來複診時,所有症狀都見好轉,我便囑咐她待到夏秋交替之時,也就是大概幾周後,再使用長夏膏方調理脾胃,只有脾胃功能強大,濕邪才不容易留在體內。另外,要情緒控制,少生悶氣,病才能痊癒得快。